新中国成立后,王世泰原本是二兵团的政委,但因组织需要,他被调往地方工作。对他来说,这是一次颇为不情愿的转变,但作为一名老干部,他仍然坚决服从命令。
在大西北解放的背景下,地方干部严重缺乏,大量军队将领被调转到地方任职,这种情况并不少见。谭启龙、宋任穷、叶飞、阎红彦、韦国清等人都曾有类似经历,只是他们因特殊原因被授予军衔,而王世泰则直接转入地方,没有军衔在身。 此后多年,王世泰在地方和中央的职务变动频繁。1952年前,他在甘肃协助邓宝珊工作,担任省副主席,分管地方事务。期间,他还兼任西北干线局局长,主持铁路建设工程。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,他后来被调任铁道部副部长。 但他在铁道部任职时间不长,很快又转至国家建委,工作了四年,主要负责工业建设项目。随着该机构撤销,他又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担任副主任。前后八年,他在北京接连换了三个职务,几乎没有稳定过。1960年,他再次回到甘肃,担任省委书记处书记,分管工业与交通。没想到不足两个月,省委领导班子调整,新的第一书记汪锋到任,他的分工也随之改变。七千人大会召开后,中央要求为历年来的冤假错案平反,他接手了这项重要任务。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,他查阅了大量档案,主持制定了多份指导文件,推动全省范围内的甄别与平反。结果十分显著:24267名党员干部、246640名工农学生得到平反,其中5378人摘掉了“右派”帽子,2147名各级领导干部被重新启用,包括22名地级以上干部和128名县处级干部。这一系列工作,为甘肃的政治生态逐步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。 1964年,上级决定调他到全国人大担任专职常委。他已经交接好手头的工作,准备赴任时,却接到副委员长的电话,通知他暂时不要前往北京。原因是当时国际形势骤然紧张——中苏关系恶化,赫鲁晓夫集团加紧在边境制造事端,罗瑞卿甚至在报告中提出苏联可能会对中国发动大、中、小规模的军事打击。 为了应对风险,中央一方面部署三线建设,将重要工厂从沿海和大城市迁往内地,另一方面也准备在必要时疏散首都领导干部。既然随时可能撤离,上级决定让王世泰暂缓赴京。没想到,这一变化使他的职务调整被彻底搁置。 最终,中苏之间并未爆发战争。但在国内,紧接着“四清运动”展开,大批干部下基层蹲点。王世泰此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:甘肃省委已有新安排,全国人大没再通知他去上任,他一度处于“无处可去”的状态。 随着更大的政治运动到来,他也未能幸免,逐渐被边缘化,整整十一年没有任何工作安排。直到1978年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,他才重新恢复职务,继续在甘肃任职,把余生都献给了这片土地。 王世泰的一生,几乎贯穿了共和国的重要转折。从战场到地方,他始终默默奉献,虽然经历了数次沉浮,但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从未改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